據(jù)經濟之聲《央廣財經評論》報道,春回大地,萬象更新,我國去產能工作取得新進展。國家發(fā)改委公布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,1到2月,全國
粗鋼產量1億2107萬噸,同比下降5.7%,降幅同比擴大4.2個百分點。不只是鋼鐵,另一個產能過剩大戶煤炭“減肥”也是初見成效。1到2月,全國煤炭產量5.13億噸,同比下降6.4%,焦炭產量下降10.4%,降幅同比擴大7.5個百分點。其他過剩產能如水泥、平板玻璃也紛紛“減虛胖、練肌肉。”1到2月,全國水泥產量同比下降8.2%;平板玻璃產量下降1.9%。企業(yè)產量下降說明“去產能”初見成效,但要實現(xiàn)“調結構”還有許多工作需要進一步推進。
在當前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,一些企業(yè)為了生存不惜降價銷售,比如煤炭礦井的維護成本都是“剛性”的,為了“攤薄”成本,有的企業(yè)就盡可能多開采。國務院參事湯敏表示,去產能只是剛剛開始。
湯敏:去產能才剛剛開始,因為去產能有一個過程。前段時間在微信上都看過一個“段子”,說現(xiàn)在鋼鐵的價格比大白菜還便宜,汽油的價格比礦泉水還便宜。為什么這么便宜,就是因為不但產能過大,而且生產過多,本身庫存太高,這時候如果還保持很大的生產量,當然價格就會下降。所以現(xiàn)在生產量的下降本身也是市場決定的結果。
湯敏認為,去產能不是簡單的企業(yè)產量下降,而是讓高污染、低效率的企業(yè)告別市場。
湯敏:所謂去產能不是說不生產了就是去產能了,而是把那些污染比較嚴重,效率比較差的工廠關掉,不能讓它停在那兒,稍微市場有個風吹草動,又讓它開工,這樣會造成很多污染,造成資源的浪費。
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瑞就相關話題做出解讀評論。
經濟之聲:粗鋼、煤炭到水泥、玻璃等,這些過剩行業(yè)的產量紛紛下降,從數(shù)據(jù)來看,是不是說明“去產能”取得初步成效?
劉瑞:是這樣的。這些過剩產能的下降對整個供給結構優(yōu)化而言是一個積極的信號。說明我們的去產能工作在路上。當然這個任務不是一年就能完成的,去產能是一個比較細,比較復雜的工程,國務院出臺了兩個重要文件,對于鋼鐵、煤炭去產能,它是將任務設定在3到5年,所以今年是一個良好的開頭。
經濟之聲:去產能工作多年以前就已經開始,但有的行業(yè)產能去年還是增長,到今年年初,才出現(xiàn)各大行業(yè)普遍產量下降的局面,去產能的難點在哪里?
劉瑞:首先在于,微觀主體總存在一種市場幻覺,它覺得別人 的應該減,自己的不應該減,別人過剩了,自己沒過剩。所以就微觀主體來講,它去產能并不是很積極,除非已經成了僵尸企業(yè)。從大的方面來講,國家已經將這個 問題做了一個總體的規(guī)劃,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可能就是要達成一個共識,微觀主體和宏觀的認識要達到一致。第二,企業(yè)在去產能過程當中涉及到一些利益問題,比 如債務重組等問題,對于這些問題的處理要做一個妥善安排。第三,過去有些產能過剩主要還是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的結果,地方政府在結合中央政府做這件事情時應 該轉變觀念繼續(xù)做好配套工作。
經濟之聲:從經濟結構的調整角度來看,把落后產能、過剩產能去掉后,對于經濟結構的調整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?
劉瑞:它就像把人身體上的爛肉挖掉,使其恢復健康,這樣整個國民經濟才能有一個健康的運營。如果老是有一塊壞肉在,老發(fā)炎、發(fā)膿,那么整個國民經濟就是負重前行。所以我們用3到5年壯士斷腕的決心,對于去掉這一塊“爛肉”應該是下了很大決心。
經濟之聲:在去產能的成本方面,您覺得從一個地方的角度來看,它最大的成本來自于幾塊?
劉瑞:它的成本比較多,去產能首先就涉及到資本的處置問 題,有些可能要將它完全一筆勾銷,那就涉及到了銀行的債務。第二是人員的安置,政府也要投入很多錢來處理這個問題。第三,還有善后方面,比如土地的一些收 益。其實一個國家要把一個產能結構調整下來,不付出一定的代價是做不到的,但這個代價是值得付出的,因為它會為下一步經濟再一次轉型創(chuàng)造一個有利的機會和 條件。